上次才跟大家討論到西班牙的「salir文化」,也分享了個人對文化衝擊的反思和調適。很巧的,在昨天上課檢討作業時,就談到了這個話題,因為我們現在上的這一課主題正是Gente y Culturas(人與文化)。
 
最後一題問題很有趣,問道:¿Quieres aprender a actuar como un nativo(un español o un latinoamericano, por ejemplo) o quieres encontrar maneras de entender la nueva cultura y relacionarte con ella desde tu propia identidad?
 
依照慣例,我又是全班第一個回答的學生(為什麼說依照慣例呢? 因為我總是坐在老師右手邊的第一位,老師若希望全班每個學生都回答到問題,會習慣性從我開始輪一圈)。我說:我會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學習新的文化(西語文化),而不會要求自己用本地人的方式或模仿本地人來實踐這個文化。我覺得「只因為我身在這個國家,就必須全盤接受或被迫接受這個國家的文化」(被迫接受在這裡指的是一種無奈的情緒,因為人都來到這裡了,即使不喜歡也只能接受),這種觀念實在不太好。以在西班牙為例,畢竟我與西班牙人生長在不同的文化中,我們的習慣、習俗不相同,思考方式、價值觀也不同,要接受他們的文化並不總是很容易,因此如果有人對我說「你都來到西班牙了,就必須學習他們的文化」我會覺得大錯特錯。「學習」這個字有很多意義,我樂意學習,對我來說多「認識」一種新的文化是好事,但這個學習僅止於觀察、發現、探究、理解,在這一連串的階段之後,是否真的要「實踐」這個文化,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或許在深入了解後,我發現喜歡並認同這樣的文化,那去實踐並把它吸收變成自己的一部份又何妨? 但倘若深入了解後發現不喜歡或不認同,當然就沒有必要跟進、仿效當地人實踐這個文化。
 
至於老師是怎麼回應的呢? 這位一直強調自己很嚴格的Cristina說,她覺得把自己變成當地人(即西文所謂的nativo),是不對的。因為你就是你,為什麼要變成別人? 你的國家、你的文化造就了你,你就是你,就是來自那個國家的你,不需要因為在西班牙,就把自己變成西班牙人。於是在我之後,她把整個問題做了個總結,濃縮成(以我的名字為例):¿Qieres ser Teresa Española o Teresa que habla español? 你想當西班牙人Teresa,還是說西班牙文的Teresa?
 
雖然老師的觀念與我不謀而合,但是內心還是小小激動了一下。
 
之前常常聽到人家說,很多台灣學生好不容易花了一大筆錢遠渡重洋出國念書了,在國外時卻還是常常跟台灣人或其他語言文化相近的亞洲學生成群結隊,不只語言部分進步得比較慢,亞洲小圈圈無形中對於融入當地的文化和社會也是種阻礙。所以經常有人千交代萬交代,到國外後就多多跟當地人混在一起,這樣語言才學得快,適應上才比較沒有問題。然而就像我在Salir那篇提到的,西班牙人很重視夜生活,都salir得很晚,雖然我已經將自己的標準延後到半夜十二點前回家了,但若是能夠在八點前結束,我參與的意願才會更高些(但是不太可行啊,八點在西班牙還稱作下午,他們的活動都在九點後才開始)。再加上之前發生了一些不太好、令人不是很愉快、內心不太舒服的事情,因此對於跟當地人出去已經有點感冒了,或許要再過些時間,等到心理障礙排除才有可能。至於我很常跟台灣人或是亞洲人在一起嗎? 其實也沒有,老實說我在這裡認識的台灣人不超過三個,也沒有經常hang out,只有一次到其中一個人家裡做菜頭粿,另一次是在聖誕節前的shopping night和兩個人出去逛逛,還有大約三次是想找同鄉人聊聊天,所以一起到中式餐廳或是露天小吧喝可樂(注意我是喝可樂),完全屈指可數。中國人和韓國人認識的大概也在三個左右,但也只是點頭之交,幾乎沒有一起出去過,除了前幾天下課應韓國同學的要求,到她家當麻豆,協助念攝影的她完成學校作業。老實說,真正離鄉背井來到西班牙後覺得,擁有一些同樣來自台灣或是其他文化較相近的亞洲國家的朋友並不是壞事,畢竟一開始到新環境,人生地不熟,如果有語言文化相通的朋友才比較有個照應,思鄉的時候也才有伴能訴苦。然而,是不是要總是待在這個圈圈裡,或總是花很多時間在這個圈圈,就見仁見智了。
 
回過頭來講講我自己。我不喜歡在夜間salir,對於跟當地人hang out有點感冒,也沒有認識很多亞洲人(西班牙人很喜歡問我是否認識很多在這裡的台灣人,我都回答:Poco (英文的little,很少的意思)),那我到底都在幹嘛? 老實說我是個自知能力還算強的人,清楚「不喜歡夜間salir」會是我生活在這裡的罩門,如此一來不只少了練習西文的機會,也缺少了社交,但是又不願意打破自己的原則。於是我開始尋找其他替代方案來彌補缺失的這一塊。在練習西文方面,我上網尋找語言交換平台,在那裏遇到不少聊得來的好夥伴,有些是西班牙人,但大部分都來自中南美洲。如果接觸過西班牙人也接觸過中南美洲人就會知道,雖然他們講的都是西班牙文,文法、字彙、腔調卻大不相同,字面上的歧異大致上還是能懂,但是腔調方面,每個拉丁美洲國家又差異甚大,例如阿根廷腔西文,有時候學校老師(西班牙人)都承認他們常常要聽好幾遍才懂。有些人覺得,既然來到西班牙,就是要學習「正統」的西班牙文,拉丁美洲的西文不是所謂的正統,相對似乎比較「不好」、「不正確」。但是依我一個外文背景出身的來看,各種語言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等級之分,就如同人類不分種族國家一律平等,而且對我而言每種語言都乘載了其文化及歷史意義,都等同珍貴,都一樣有價值。就像我們能夠說英式英文才是正統,美式英文就比較劣等嗎? 又或中國的中文才是正統,台灣的中文就比較沒價值? 因此我認為,拉丁美洲的西文和西班牙的西文在價值方面是沒有差異的。我與這些拉丁美洲的朋友練習西文,不只用打字的,也會透過語音來練習。有幾次,我與西班牙友人交談,他們聽到我的某一句話或某個用詞後告訴我,在西班牙並不會這麼說,因為這是中南美洲的用法。也有好幾次在跟中南美洲友人交談時,他們笑著告訴我,我的西文裡有西班牙的影子,無論是用詞或是腔調都像西班牙人。但重點來了,雖然我講的或許不是他們習慣的用法,但是這些西人和拉美人能夠理解嗎?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交流從來就沒有障礙。有人告訴我,我在西班牙跟西班牙老師學西文,但卻常常跟拉丁美洲人練習,這樣到最後我的西文會裡外不是人,既不屬於西班牙,也不屬於拉美。這或許是個隱憂,但老實說我並不擔心;我想的反倒是,這樣不只能夠學習到不同面相的西文知識,還能認識更廣更多元的文化。至於課堂上的表現呢?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因為常常與拉美人交流,會不會導致我在這邊上課時發言或是寫作業時錯誤百出? 並不會喔,恕我大言不慚,我從在這裡上課(A2)以來,一直都是班上程度最好的學生,自我檢視後發現,這群拉美朋友功不可沒,我真的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至於社交層面我又是怎麼調適的呢?剛好我的租屋處附近就有間教堂,於是我開始參加教堂的活動,進而在那裏交朋友、接觸除了同學以外的人群。我是天主教徒嗎?不是,我並沒有任何宗教信仰。那為什麼會想去教堂?第一、西班牙雖然是政教分離,但基本上是個天主教大國,很多西班牙人都曾經受洗、都是所謂的天主教徒,雖然有很多人(尤其年輕人)都不是practicante(即所謂,雖然是教徒,但是不會上教堂、也不見得遵守那些宗教戒律或規定),因為他們很多人沒有選擇,只因為出生在天主教家庭,所以一出生就受洗成為教徒(引述自馬德里的轟媽)。天主教對西班牙的影響隨處可見,例如Bea老師曾說過,西班牙有很多宗教節日,她雖然並非教徒,但是遇到這些節日還是照過。或許對西班牙來講,這不僅是個宗教,更是文化中不可分離的一部份。二、我本身對於歐洲藝術史很感興趣,之前在台灣時就小有了解,發現宗教(天主教)在歐洲的藝術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想認識得更多。三、藉由參加教堂的活動,不僅可以多與人互動,還能藉機練習西班牙文。活動地點很單純,就是教堂。活動時間也很固定,而且不會太晚。你問我想受洗成為教徒嗎? 對我來說,認識這個宗教是一回事,是否要成為教徒又是另外一回事。如同認識一種新的文化是一回事,是否要實踐這個文化又是另外一回事。
 
以上只是純粹分享我個人的調適方式,但當然若你對salir文化適應良好,拜託就不要鳥我,做就對了!  ¡Dale! ¡No me hagas caso!
 
很多事情都是一體的兩面,沒有所謂的好壞,畢竟立場和想法不同,所做出的選擇就會不同。但很重要的是,我們所擁有的是能夠自由選擇的權利。了解他人的文化固然很重要,知己知彼,透過這樣的反思有時候才更能了解自己。然而評估過後若不喜歡這個文化或習俗,沒關係,不要實踐、不要採納就好,但就知識與感受的層面上而言,每當我們多認識、多接觸到一種新的文化,就多了一種新的體驗,隨之而來的也有可能是新的契機。¡Quién sabe! Who Knows!
 
 
巴塞隆納特派員郁婷(Teresa)報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巴塞隆納系列報導
    全站熱搜

    歐洲家顧問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